物料作为BOM的基本单元,一般来说,物料管理包括物料信息(主数据)管理,物料申请流程,物料与技术资料的关联,物料版本与变更等内容。
本文将重点分析和BOM相关的两个方面,包括企业物料和厂商物料的对应管理,以及物料的替换管理。
我们把企业自身的物料号称之为企业编码(或是企业物料);如果这个物料属于外购件(反之定义为设计件或自制件),则会另外有厂商编码。厂商物料的管理在很多企业用于管理物料的寻源流程和结果,记录对不同厂商的授权。
许多信息系统均提供同时管理企业编码与厂商编码及其关联关系的功能,如PLM系统通过定义物料的MEP(制造商件)/SEP(供应商件)来解决这类问题。然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不同厂商的物料仍然可以选择申请一个企业编码或多个企业编码,而选择的不同将对基于企业编码的BOM构建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BOM中主要功能件,往往是被重点管理的物料,如电脑产品中的CPU、内存;汽车中的发动机,风力发电机中的叶片,齿轮箱等。针对这些物料,往往不同厂商提供的零件在企业内部采用不同的物料号进行管理,以方便进行识别和业务控制。
这种一对一模式对BOM的影响包括:
很多企业希望使用不同企业物料号管理多个厂商的同种物料,这样可避免混淆,实现某种形式的“一物一码”。但反过来又希望在不对BOM进行变更的情况下,不同厂商的同种物料能够在企业级BOM环境中实现较灵活的替换管理,这就对企业物料和厂商物料的管理模式上提出了较大挑战。通过“替换件/互换件”功能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零件替换会带来其他环节复杂性(参见物料替换管理部分)。
相反的方案,对一些小零件如螺栓等紧固件、电阻电容等元器件,通常建议通过一个企业物料号代表多个厂商的供货。
这种处理方式对BOM的影响包括:
存在的主要问题:无法根据企业物料编码区分不同厂商供货,确定唯一实物。采购、仓库、生产等方面需针对不同厂商供货的管理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或确定模糊管理不会存在问题。
如何处理物料的厂商供货件管理问题,要根据企业在管理上的侧重点和习惯采取对应的方案。大部分企业可能都是一种混合管理的模式,如有部分企业通过定义不同物料分类的“厂商相关性”来解决问题,厂商相关性包括强相关,弱相关,不相关等类型,其含义如下:
定义企业物料和厂商物料的相关性,需要由产品开发部门和生产、采购部门达成共识,并充分考虑物料管理模式对BOM管理的影响,并需要针对确定的管理方案进行业务的适应性调整。
物料替换管理是支持BOM中同一位置上多种物料选择的解决方案,用于应对生产过程中的缺料替代,多厂商供货等问题。如上文中提到,如果采用企业编码和厂商编码一对一的管理方案,有可能存在较大量的物料替代需求或同时使用的需求,此种情况可考虑物料替换管理。
一般来说,根据物料替换范围的不同,定义为以下两种形式的物料替换:
基于EBOM的物料替换管理定义(如上图)并不复杂,但是复杂的情况发生在替换关系随EBOM往下游生产系统传递的环节。因为物料替换具有较复杂的数据逻辑关系,其对于BOM形态转换(EBOM-PBOM-MBOM),接口数据交换,变更管理等业务环节均较大地增加了BOM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如果需要应用物料替换管理,则下游采购、生产环节和管理系统需要定义对应的业务规范和系统功能以处理物料替换的逻辑。